自闭症小朋友思维 方式的狭隘,不对比就不太容易感受得到。
认识的一位特教罗老师跟我讲了她这几天的经历。
罗老师的孩子读一年级,这天学校有比赛,她儿子要上场,于是她去当了志愿者。
因为帮朋友的忙,罗老师买了很多盲袋,她打算带一些去孩子学校分给班上的小朋友们。
分盲袋的时候,小朋友们可积极了,一个个小手伸过来,拿到一个盲袋之后马上缩回去。
每个小朋友都有盲袋了,但有的小朋友还想要,
于是跟罗老师说:“我想带一个给我弟弟。”
罗老师又给她拿了一个。
听到这样可以多得一个盲袋,小朋友们纷纷开口,
“我要带一个给我妹妹”、“我想带一个给我姐姐”,……
明知道是借口,罗老师还是笑着又分了几个给他们。
没有兄弟姐妹又想再拆盲袋的,他们也马上想到了方法,
“阿姨,我可以拿我手上这个跟你换一个没拆的盲袋吗?”
罗老师对于小朋友的小花招有些忍俊不禁,不过她还是同意了,
于是,又有小朋友获得了新的盲袋。
有的小朋友拆到了自己不太喜欢的小玩具,会去跟其他小朋友换。
还有的小朋友主动将拆到的小玩具拿给罗老师保管,过一会儿再过来拿的时候,
就可以从她保管的众多小玩具中重新再挑选一个。
短短几分钟,这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想到了各种从罗老师这里再获得盲袋的方法,
让人感叹“新脑子就是好用”。
而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几个高功能自闭症小朋友身上的时候,
却让人感慨良多。
这几个孩子能力很好,智商也没有受损,同样在普校上一年级,
无论是安坐还是听指令都没问题,虽然上课会放空,大部分时候无法调节情绪,
但学习成绩不错,无论是老师安排的课堂作业还是单元闯关,都表现优 秀。
他们遇到的老师也都不错,父母坦白了孩子的情况,老师见得多,对他们也没有歧视。
这几个自闭症孩子同样喜欢盲袋,罗老师给他们分的时候,他们很自觉的排队。
当他们拆开了一个还想要的时候,就没有普通小朋友那么多的“小心机”了。
● 有个孩子一直静静地跟在罗老师旁边,眼睛盯着装盲袋的塑料袋不放,
罗老师问他还想不想要的时候,他看着天空说:“想”。
罗老师用盲袋引导他眼睛看向自己,要求他看着自己再说。
他飞快的瞟了罗老师一眼,吐了个“想”字。
● 有个孩子看了一眼盲袋,低着头小声说:“我还想要。”
声音小得听不清,于是罗老师大声拒绝了她。
这个孩子马上大哭起来,小嘴张成了四方形,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来。
罗告诉她:“如果不哭,我可以再给你一个。”
但她似乎听不见,已经沉浸到了被拒绝的悲伤中,
要等她哭一阵子,罗老师再引导,哭泣才能停止。
而这一点,也是很多能力不错的自闭症孩子明明各方面表现不错却被老师发现异常的原因之一,
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得如何自行调节。
● 有个孩子无视了罗老师的存在,直接伸手从塑料袋里拿,
罗老师捂住袋子不让他拿,他同样没有看罗老师一眼,
而是用更大的力气试图将手探到袋子里去。
(如果是普通孩子,基本上是看一眼罗老师,再看一眼 袋子,
嘴里可能还会说一些比较动听的话,而不是全程视罗老师为无物)
● 有个孩子手部精细能力不够,自己无法撕开盲袋,
于是他把盲袋递给罗老师,但不说自己想让罗老师做什么。
罗老师故意曲解他的意思,问他:“你不喜欢盲袋,所以还给了我,是吗?”
“不是。”这个孩子口齿清晰的说。
“那你想做什么?”
“帮我撕开。”
说清楚了,罗老师这才帮他撕开了一个小缺口,让他自己再把缺口扩大,
这个孩子很有耐心的慢慢撕,不哭不闹不发脾气。
如果不和同龄的普通孩子比,不长期接触,
很多自闭症孩子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学习能力,都不输其他孩子甚至更优 秀,
可如果想要达成某种意愿,获得某样东西,
大部分普通孩子能有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或者语言以达成目的;
而很多自闭症孩子,他们似乎特别老实,想不到太多办法,
要么哭,要么无视周围的人,眼里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直接动手拿。
对于这一点,只能家长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教,量变会引发质变,
很多自闭症孩子哪怕无法理解,也能将家长教过的方式方法记下来,下次直接套用,
记多了,见多了,经历多了,他们一样会去思考。